2)第 二十九 章_八十年代翻身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可这挂靠也不是说挂就挂,说靠就靠的,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人脉,要不你捧着钱,也没地儿找关系去。

  服装行业的人脉,姜宁恰好有。

  二哥姜红兵的单位是林县纺织厂,要知道这林县纺织厂,它不是单打独斗的,它在杨市有一个上级单位纺织总厂。

  纺织总厂在本省好些县市都有下级单位,作为一个采购员,姜红兵出差到处跑,外面的人都认识很多,更甭提自己厂子这条线的。

  在老家的时候,姜宁就与二哥讨论过这个问题,二哥很支持她,并给了她不少人名地址,还挂过电话打了招呼,让她到了杨市有关系可用。

  天时地利人和,姜宁当然是往这方向走的。

  主意早已经定下了,只不过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眼下扯办厂挂靠太远了,还是实际点先找个门店,推开了摊子再说吧。

  姜宁现在有点空闲,打算先逛逛闹市区,看是否有合适的门店转让。

  说做就做,她在自由市场观察片刻,找了一个老大娘,询问对方附近闹市区。

  “哎呀,小姑娘,你可算问对人了,我家在杨市住了几辈子人,这地儿我最熟悉。”

  大娘很健谈,絮叨一番,手一指,“小姑娘,你从这边过去一直走,到了河边往左拐,沿着河堤走两里路上下,马路对面你能看见一个牌楼,上面写了三个字,西河坊。”

  “西河坊一百多年前就有了,啥铺子都有很热闹,从前咱这片的的人,买啥都爱往那边去。”

  大娘大力推荐,“现在那地儿国营铺子不少,裁缝铺也有一溜儿,很多人出入的,去年起吃食小摊也摆了很多,小姑娘想逛街往那地儿去,没错。”

  “太谢谢您了,大娘。”说得那么详细,姜宁真的很感激。

  “没事,不就是说几句话嘛?”大娘不以为然挥挥手。

  两人又说了几句,就分开了,大娘继续买菜,姜宁则直奔西河坊。

  西河坊,作为一个繁华了一二百年商业坊市,它规划颇为完善,坊间两层青砖黛瓦老房子十分整齐,街面平整,两边一水儿门脸儿房,五六条笔直的长长街道组成一个大坊市。

  就算计划经济大行其道多年,它依旧是这一片最繁华的地方。

  姜宁沿着大娘指路,远远就看见了古老而巍峨的牌楼,这地儿确实很繁华,国营饭店豆腐坊油坊等,各种大大小小铺面开门营业,还有街头巷尾各色各样的小摊贩,吃的喝的用的,种类繁杂。

  临近过年,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姜宁环视一圈,目露喜色,这正是她想找的地方。

  她希望,能在这地儿先租一个门脸儿房,先跨出第一步。

  每个城市的商铺都一个样,有公家的有私人的,毕竟这些店面很多时候是商住一体,就算闹革.命,也不能硬把人家的房子夺了,哪里来这么多地方安置这些住户?

  而在以前国营经济未有解冻迹象的年代,像榨油坊豆腐坊裁缝铺之类的手工艺店铺,在以前也是开的。

  经营者依旧是原主人,只不过并入公家,归革委会管理,经营范围雇工价格统统受公家约束,利润公家占大头,经营者占小头。

  这样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改.革开放伊始,革委会成了人民政府,经营者的春天才来了,店铺的主权终于回到自己手上。

  出租店铺的权利有了,而且经过革委会多年折腾,跟不上趟导致经营不善者肯定有的。

  因此,姜宁才会有此打算。

  她人生路不熟,逛了一圈对坊市有了大致了解后,就直接找坊市的人打听消息。

  她找了个油坊伙计,这油坊看起来有些年月,生意不错,门口有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在卖油换花生。

  请收藏:https://m.wp99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