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5章 大唐的粮食保卫战_晚唐: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5章大唐的粮食保卫战

  山南东道、荆南,也就是现在湖北的一部,清时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所谓湖广,并不是湖南广东,而是现在湖南、湖北区域。

  环绕着洞庭湖丰沛的水系,长江、汉江以及密密麻麻的河网分布,这里的地势平缓,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有万顷平原,后称江汉平原。

  这里可都是良田啊!

  不过此时,两湖的农业远没有后世发达,原因有二。

  一来地势原因,江汉平原海拔较低,河网密布带来良田众多之外,又带来水患,往往三五年便来一次洪灾,百姓多不愿长居种植的。

  其二呢,便是稻种的原因,唐时种的都是晚稻,而此时的稻种特别难伺候,移秧栽苗颇费劳力,而且还易出病虫害。

  赵德湮道:“陛下,这枯苗病甚是厉害,一苗得病,若不加处置,三五日后,百亩皆害,到了这个时候,往往颗粒无收啊?”

  李晔眉头微皱,要让山南东道、荆南成为大唐的粮仓,要做的事还不少。

  “可试过换稻种?”

  “臣专门遣人到浙西的苏州,常州购买稻种,还没来得及种植!”

  李晔点点头,赵德湮有心了,一个军阀,还关注农事的可不多。

  “可试过一年种两季?”

  赵德湮皱眉道:“陛下有所不知,这水稻对天时尤为敏感,迟一点早一点,产量都大受影响!”

  李晔没有说话,还是稻种的原因,大唐的是晚稻,需要与早稻配合,可以一年种植两季。

  正是因为一年两季,两湖产量大大提高,这才成为天下粮仓。

  而早稻品种在大唐可没有,别人不知道,皇帝自然清楚的很,岭南之南的占城国,盛产水稻,而占城稻便是这里的人培育而成。

  当然也不是有意培育,占城人有个特点,就是懒,种植水稻也是天生天养,撒完种子后就放任不管,不像唐人种植水稻要移秧栽苗,精心呵护。

  占城人种植水稻很简单,直接将稻种撒到地里便不管了。

  落到旱地里,水地里都一样,没人去浇水排水。

  说来也奇怪,精心呵护的大唐晚稻越来越娇贵,动不动就生病绝产。

  而天生地养的占城稻则越来越皮糙肉厚,耐折腾,此种稻种不光产量不错,而且还耐干旱,耐水涝,不生病。

  还有神奇的一点,占城稻的生长期极短,只有三个月,播种的时候温度高一点,其余时间对温度也不敏感。

  与大唐的晚稻配合,正好可以一年种两季,在岭南的气温较高的地方,甚至可以一年三季。

  意义重大。

  可皇帝问了问周边从人,没有人知道占城何处。

  李晔对李筠道:“速去长安,召宰相张俊到蔡州。

  另外到经阁里,将大唐安南地理志搬来,日夜兼程,快马加鞭!”

  “诺!”

  “还有,召宰相牛徽到蔡州!”

  

  请收藏:https://m.wp99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