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90章 皇帝的花样种地_晚唐: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90章皇帝的花样种地

  皇帝遣使快马加鞭,诏令静海军节度使王肃继续从南越逻国购买稻种,稻种不必运到京师,直接发往湖南、鄂岳、江西、黔州、桂管。

  又令安福江、赵匡凝、满存加快进军,定要在春耕之前结束战事。

  至于截流在汴梁的五十石稻种,也可以种七八千亩地了。

  河南的也有种水稻的,境内河流也有不少,沿着汴河、涡水、颖河、汝水边上,都有一块块的水田,水田大多是良田,都是有主的,汴梁周边的人口明显比他处要密集了许多。

  皇帝陛下亲自在附近寻了一块地,原来地上的几十户百姓被迁往他处,李晔每户补了十贯钱,这些迁移的百姓眉开眼笑,看起来乐意的很。

  “陛下,这块地大是大了不少,可不是水田啊!”

  “那两千多魏博衙军,都吃了半年的闲饭了,得拉他们出来干干活了!”

  皇帝陛下一声令下,在汴梁南城犯下滔天罪行的魏博衙军,一个个被押到汴河边开渠挖沟。

  皇帝陛下要开垦万亩良田,之所以选中陈村这块地方,主要是这块地势黏土,比起沙土来,更适合水稻生长,至于是否是水田,倒不在李晔考虑范围。

  两千多魏博衙军一个个除去兵器铠甲,登记造册,与蔡州军一样,每个人脸上被打上数字烙印,甄别身份的事早就做了,这两千多人,多数都是亲戚,按照血缘关系,十人编成一组。

  一个逃散,十人皆斩,负责看守的便是汴梁城防军,这些城防军士卒的家属有不少被这些衙军祸害了,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个个眼睛睁的如铃铛一般,盯的紧的很。

  而李晔则在规划他的宏伟种稻子的蓝图。

  这一万亩地,按照地形,分为两个大区,第一个区两千亩,直接撒稻种,第二个区八千亩,用移秧苗的方式栽种。

  两个区再分为若干个小区。

  第一个区直接撒稻种,再分为一亩地撒半斤,一亩地撒九两,十两,一直到两斤。

  再按时间分区,从开春开始撒种子,每一天撒一亩地,一直撒到大伏。

  唐朝没有温度计,也没有湿度计,也没能全靠月日来参考,皇帝陛下要求随官记录每天的变化。

  比如柳树发芽了,桃花开了,结果了,大自然的生物钟也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至于第二个区,之所以需要八千亩地,主要是移苗的时间上,要育多长时间的苗才可以下大田,李晔也不知道啊。

  变数多了,需要的地也就多了。

  这一万亩地,以亩为单位,虽然种的全部都是水稻。

  但每亩地的水稻,信息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苗的间距、播种的时间,播种的方式,浇水的时间,浇水的量等等。

  大概差不多的就是,这些地肥力应该差不多。

  只要到了秋收,看看每亩地的产量,就能知道

  请收藏:https://m.wp99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