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五十三章 师徒两人都是狠人_大顺小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云说着说着,可能又勾起心中郁愤,狠狠讥讽了一番那些嘴炮强人。

  他缓缓地吸了几口气,平缓了一下情绪,又说道。

  “益之,设学校也是大事。而且我想在苗山峒寨的学校里,试行你以前跟我说的国民教育。”

  “推行国民教育?老师,我们的想法不约而同啊。”

  “哈哈,我就知道,你每一步里都埋得有玄机。益之,我想了这么久,想国民教育的好处和坏处。想通了。当初孔圣人,有教无类,薪火相传。可是上千年来,路越走越歪。知识成了少数人的玩物;教书育人成了某些人谋利的工具,完全违背了圣人初衷。”

  王云看着虚处,目光深邃。

  “益之,你说得很对,肃清吏治只是一方面,朝廷任命官吏牧民,他们做得是好是坏,你我说的不算,上级衙门说的不算,都察院那帮睁眼瞎也不算。这官做得好不好,必须得百姓们说了算。可是百姓们连字都不识,连封检举信都不会写,你叫他们怎么办?”

  “皇上怕被谄臣蒙蔽,做官的也应该担心被下属蒙蔽。我现在有点明白你当初力推办报的用意了。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衡,否则遗祸无穷!”

  “监督权力,国民教育也是方法之一。识字算数,开心智,这是国民教育的基本要求。受过这些教育的百姓,起码会写检举信了吧。”

  岑国璋静静地听着,等王云说完后,他又补充道。

  “老师,国民教育除了您说的这些好处外,还有一项好处。开了民智,生产力才会全面提高。赵应星等农业专家,手把手地教人种地养蚕,一次能教多少人?到处奔波,一年能教多少人?如果百姓们能识部分字,赵应星可以写本书,连字带图,浅学易懂。五百人看了,就教会五百人;五万人看了,就教会五万人。”

  “还有工匠,以前都是老师教徒弟,完全靠身传口授。辛辛苦苦教了十几年,才教出那么几个能出师的徒弟。要是少年们会识字算数,请赵应星这样的文人,把老工匠们的经验总结汇编成一本书。边教学边实践,两三个老师可以在几年里教出数十上百个学生来。”

  听到这里,王云忍不住站起身来,来回地走动着,兴奋地说道:“我以前就觉得科试有大问题,只是一直没有想明白。今天听益之这么一说,当即领悟到了。天下读书人,数以百万计,都去应乡试春闱,人人都想东华门唱名,赴鹿鸣琼林宴。可是三年一科,能录多少人?”

  “数百万人去挤这么一条华山险道,过于浪费了!只有少部分人科试无望后,转去为老师,当郎中,做商贾,再谋生路。大部分人,碌碌无为,忙碌了一生却一无所获。上不能为国出力,下不能养家糊口。这样的读书人要他何用!”

  “我朝学政必须

  请收藏:https://m.wp99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