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六十章 故国如镜_王国的建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去更多的民意呢?

  人在穷困时,还知道不多的钱财应该先用于温饱、其次闲情、其次声色。为何到了国家法度上,却不知有所取舍本就是应有之恶?

  都护府要做的是,广开良田、多募兵员,只为了有朝一日,安宁的生活、丰足的粮食不再需要斟酌取舍,而是变成众人所享,这才是持国之道。

  “徒夸高义者,不啻为贼,都护府自有法度在。”章白羽回复城守们道,让他们安心去调遣兵马粮草,不必在意评论。

  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对于怀远郡的林中人对外族执行‘倍税’政策,章白羽并没有出阻止。

  他不觉得这种做法不对,但却需要仔细留意,防止这种事情做过头激起民变。

  在都护府取得越来越多的胜利时,章白羽对于都护府的主张也不再隐藏:都护府是唐人的都护府,是归义人的都护府,绝非人皆可来、来而不亲者的都护府。

  在《沛人书》里面,沛使介绍的诸侯兴衰之事。

  旁人多半被其中的战争吸引,章白羽则主要关注的是诸侯国对于土、番人的态度。

  兰国重土人,最终酿成国变,这和故土唐国很相似。

  沛、宁等国,最早不过数县之地,又因奉行‘中土昭烈’之策,立国无比艰难。

  但立国之后,反而后劲愈烈。

  钱樵记录了一件事情,让章白羽极为在意,那就是沛王每年会拿出私库的钱帛,在沛国各郡资助土人、番人、迦毒人的孩子,让他们发蒙入学。

  外人习得唐话之后,一旦考绩通过,便可立享赋税减免。

  本来不对他们出售的地产、田园、山泽,也尽数对其敞开大门,当然,矿山依旧只能沛人插手,就连诸侯与周人都不行。

  沛人在这方面做得炉火纯青。

  他们甚至有一个年谱,专门估算外人多少年可以‘变为’沛人。

  根据钱樵的记录:“外人三十以上入沛者,终生难改其俗;二十以上入沛者,若与沛人婚姻,归明为沛,或可期;童蒙入沛者,资其入塾,待以国人之礼,从沛必矣。”

  章白羽猜的没错。

  各国诸侯或早或晚,都曾遇到过与都护府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外族人。

  沛国之内,如今自认为沛人的占据了大半。

  芳国更加极端。

  从立国开始,不自认芳人、唐人、周人、诸侯之人者,或者逐入深山、或者屠戮殆尽、或者不许婚配、或者强制女子嫁于芳人、或者将土人驱逐到其他诸侯国。

  到了今天,芳国之内,俨然一副海外中土的模样。

  让诸侯国不齿的是,芳国杀了一百多年土人,等到芳人占据绝大多数之后,便开始说什么‘天生万民,不论唐番,皆我赤子。诸国多行不义,压迫土番,天必咎之’—――经常用诸侯压榨土人为理由,去敲打兰国一系的小国。

  沛国自然乐意见

  请收藏:https://m.wp99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