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3章 211.感情的第一次波折_谈个恋爱就出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从此天地日月之祭互相配合,成为中国的正宗信仰。星辰崇拜发展出后来的斗姆、魁星、玄武等崇拜,成为道教和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

  风雨雷电崇拜。风雨雷电是自然天象,其特点是变化无常,先民不能理解,遂以为背后有神灵在操纵。在农业兴起以后,风调雨顺成为丰收的关键因素,而洪涝、干旱和风灾则是农业生产最大的威胁,所以祭拜雨神风神成为重要的宗教活动。《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此五代之所不变也。”《左传·昭公元年》说:“山川之神,则水、旱、厉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这两处文献都是谈古老的信仰,故说“五代”(指尧、舜、禹、汤、周文武)不变。这里把日月星辰山川崇拜和风雨崇拜联系起来,是稍后发展出来的观念,但因水、旱之灾而做宗教祭祀,用以乞求风雨适时适度而保证丰收则是原始宗教的内容。《山海经》里把北方的风神称为鹓,属鸟类,把雷神描绘成动物神,“龙身而人头”(《海内东经》)。《风俗通义》里把风神说成是箕星,属二十八宿的东方苍龙七宿之一。孔颖达《〈尚书·洪范〉疏》说:“箕星好风,毕星好雨。”《诗经·小雅》有云:“月离(丽,附着)于毕,俾滂沱矣。”(《渐渐之石》)《重修纬书集成·春秋合诚图》说:“轩辕,主雷雨之神也。”按照先民造神的顺序是先近后远、先他物后自身的一般规律来推测,风雨雷电之神灵最先被想象为某种动物,如《山海经》所载,然后又想象为某种星辰,如《诗经》所载,然后才想象为某个英雄人物,所以山川湖海崇拜。前文已引《祭法》、《左传》的山川之神。《吕氏春秋》十二纪总结了古代社会自然崇拜和农业祭祀同社会生产、社会管理互相配合的经验,其中再三强调要“祀山林川泽”、“祈山川百原”、“祈祀四海大川名原渊泽井泉”,这些都是原始自然崇拜的遗风。先民靠山吃山,靠结合在一起。云南傣族、景颇族、哈尼族都崇拜神林,按时祭祀,不许乱砍滥伐。傣族还习惯于种植一棵大青树于村中,下面用树枝搭成树神居屋。永宁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笃信树有神灵,有的选择附近山上某棵年久茂盛的大树,作为村落或母系亲族的保护神,定时祭祀;又把青松树视为吉祥树,把刺香树视为附有精灵的树,皆要礼敬。

  火与石的崇拜。在众多自然物品中,火与石成为两

  请收藏:https://m.wp99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