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二章 风雨_从卫所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维持如此庞大规模军队所需的银两是巨大的。

  辽东终归只是大明的一部分,如今像是巨大的沼泽,不断吞噬着帝国的人力、物力。

  日益加重的辽饷开支为朝廷带来了财政危急,百姓负担更加沉重,间接引起了后来那场席卷大明的猛烈风暴。

  作为主管屯兵的军政佥书,赵安当即有了打算。

  提笔蘸墨,一道道命令被下达至右卫境内各堡驻军。

  令人送走书信之后,赵安总算有了短暂的空闲。

  归来数日,因事务繁忙,他还未曾看看城内的新气象。

  走出屋门,赵金正侍立在门外。

  “随我出去走走。”

  “诺。”

  “去书院看看!”

  很快,身穿便服、持刀的一行五人来到街上。

  “是赵大人!”

  “小的见过赵将军。”

  时隔多日,再一次见到赵安的百姓显得很激动,还有心安。

  “乡亲们好啊。”

  赵某人把玩着手里的核桃,一边与乡民打着招呼,一边朝学堂走去。

  未进院,先闻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朗朗书声入耳,几人自觉地站在屋外等候。

  待整篇《离骚》读罢,赵安这才缓缓进入房内。

  房内的少年学子刚想出声,却因夫子凌厉的眼神又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老夫子从座上站起,对赵安恭敬一拜。

  后者敬他年老,不敢托大,连忙将其扶起。

  “学生见过赵大人。”

  师傅礼毕,众弟子这才一同起身行礼。

  赵安抬手示意众人免礼,目光掠过一张张稚嫩的面庞。

  眼前的学子都是十六岁以下的年轻人,足有五十四人,其中还有三名童生。

  除了学习经义、算术外,赵安偶尔还会适当的科普些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知识。

  当然,对于太过超前的内容则是闭口不谈。

  而隔壁还有两班学生,他们的年龄较大,主要是识字、爱国教育,丰生额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对于这帮世界观大致已经成熟的人,有些东西太过惊世骇俗,暂时不宜出现。

  “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

  赵安语气变得高昂,单手握拳重重地捶在书桌上。

  “今胡虏乱我汉家江山,诸君读三闾大夫之作,亦当习屈子风骨,不惜此躯以赴国难,不顾己身以保民安。”

  众学生听到赵大人的勉励,不由得热血沸腾。

  有一名叫汤化生的童生不由自主地伸手探向桌边悬挂的佩剑。

  说到这剑,屋中每人都有一柄,且是赵大人亲手赠予,并刻上了持剑者的姓名。

  原因是赵大人对于书生文弱这一现象非常不满,特地为每名学生配上柄剑,鼓励其文武并重,还曾从军中调遣军士传授剑术。

  谁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从这间书院中走出了好几位名声远扬的剑术大师,本地学生也以剑术显名于文坛……

  ————————————————

  凤凰城,校场。

  “哨官,可是大人有什么命令?”

  军官将书信交给发问之人。

  “大人令我自本哨选出三十名最孔武、健壮者赴镇江大营。”

  军官思索片刻,报出一连串姓名,吩咐手下:

  “令他们收拾行囊,即刻奔赴镇江听候差遣。”

  “诺。”

  请收藏:https://m.wp99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