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道之争(打滚求保底月票)_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童试这里还罢了,一关一关考下去,问题不大。乡试那里就看运气,多半是没指望,那样的话儿子就去考笔帖式。”

  曹家虽不是耕读人家,可从曹项开始,男丁也多走科举之路。

  听着小儿子这般说,李氏不解道:“怎么想起要考笔帖式?是不是学里先生说什么了?”

  长生讪笑这点头,道:“让母亲说着了。儿子早就开始学着做八股,却是少了灵气,差了成色。先生说,儿子国语、蒙语说的好,可以在国文、蒙文上多下功夫,另辟蹊径。”

  这学业教育上之事,李氏听听而已,实给不出什么好的建议,只是记在心里,想着等曹颙回来同曹颙说。

  笔帖式出仕,升迁是快,可官场上讲究是不是科班出身。

  长生不想考进士科,不知对前途有没有大碍……

  曹颙落衙回来,就看到了李卫的礼单。

  这半车东西,全下来或许都用不了几百两银子,比不得曹颙在户部衙门随大班得的“炭敬”可难得的是这份精心。

  礼轻情意重,说的不外如是。

  到了兰院,李氏好生叮嘱一番,让曹颙夫妇用心给李卫回礼。李卫既实心实意的,曹家这边也要多用心才好。

  至于长生打算考笔帖式的打算,李氏也同曹颙说了。

  曹颙并不意外,旗学里出来的八旗子弟,除了走父荫直接出仕外,靠自己上进的,多半是考笔帖式,参加乡试、会试的有限。

  因为旗人参加乡试、会试,比汉人竞争更激烈。

  全国的旗人,都在顺天府参加考试,而每次录取的名额又有限。

  像天佑他们几个顺顺利利地过了童试与乡试的,极为难得。

  考笔帖式,就没那么苛刻。

  若是有真才实学,只要取得考试资格,多半没问题。

  像曹家这样的身份,想要得到一个笔帖式考试资格,也不是难事。

  “您也别太担心,笔帖式考试多在乡试后,这还有将近两年的功夫。两年后,长生也大了,要是他坚持,笔帖式考试就笔帖式考试。在六部里当差,到底是在跟前,也好照应。”曹颙道。

  长生所谓去江宁做官的话,李氏只当玩笑,没有对长子说提,不过心里到底存了几分指望。

  回了梧桐苑,初瑜也提起李卫的礼,说起李氏心情甚好。

  “都是江宁土产,老太太曾念叨过的东西,李卫有心了。”曹颙道。

  初瑜抿嘴笑道:“这零零碎碎的,哪里是李卫能预备下的?听说李家那位二太太是个贤惠仔细的人,多半是她的手笔。”

  曹颙听了,点了点头,道:“既是皇后身边侍候过的,贤惠不贤惠的不好说,仔细定是有。”

  初瑜轻哼一声,道:“只是这二太太过于贤惠,当家主母可就只能做摆设。”

  曹颙听妻子话中对李卫将家务托给二房妾室的行为不满,不愿她对李卫有所误解,道:

  请收藏:https://m.wp99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