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6章 文王四友,治臣十人!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06章文王四友,治臣十人!

  “白括.白括”

  拿着陈翰翻译出来的铭文内容,李教授对照着自己翻译出来的版本,皱着眉头说道:“这里的白字,应该是通伯的。”

  “伯,长子也。”

  “在两周时期,给兄弟排序一般就是用伯仲叔季四字,伯是嫡长子,仲是老二。”

  “虽然说,并不清楚“伯仲叔季”这种排序方式是否能追溯到西周初年,但是这枚编钟是春秋末年铸造的。”

  “所以这里的“白”,在春秋人眼里,通“伯”字应该是没问题的。”

  陈翰认同的点点头。

  这个说法还是很合理的,“白”通“伯”的例子在其他铭文中也有不少。

  而且周代铭文也确实喜欢这么记载,“伯X”“仲X”之类的人名屡见不鲜。

  这里铭文里的“白括”,应该是名字叫做括的长子,并不是他的名字就叫伯括。

  这种铭文上记载的“名字”,并不是本人真名或者全名的情况,在夏商周时期都很常见。

  比如,商王们经常用天干地里的“甲乙丙丁”来取名,并不一定说明他们真的本名就叫天乙、太丁、太甲、武丁之类的。

  现在学术界有部分学者认为。

  这里的“甲乙丙丁”也许只是一种祭祀名,是这些帝王死后,后人给他们从天干里选择一个日子来当做祭祀日期,类似于宗周后来的庙号。

  因为商的祭祀文化很浓郁,不像周朝只祭祀几代祖先。

  这样就导致同时要祭祀的祖先太多了,为了避免混乱,就为这些先王们按照十天干来祭祀。

  比如成汤,记载的名字叫履,但是在甲骨文里却叫“大乙”,说明商人是在乙日祭司他的,而前面的“大”,也是核算日期的一种方法。

  大乙、帝乙、小乙、祖乙分别代表了每一月不同的乙日,这样就不会搞混了。

  纣王也是这样,他“纣”的谥号是周王室给的,人家自己可不叫自己纣王,他名为受,死后商人给他定下的祭祀日期是“辛”,所以他也叫帝辛。

  不过在商之前的夏,以及之后的周,名字里带天干的,可能就真的是名了。

  比如夏后胤甲、孔甲、履癸,以及后来的曾侯乙之类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夏朝的君主名字也有太康、少康,说明这里的胤甲、孔甲也只是名字。

  只有殷商,出土的甲骨文里,提到的王都是用天干来记载,所以学者才认为,这名字就是个祭祀名,非本名。

  而两周时期,例如“周公”“召公”,还有这个编钟上的“南公”,也都是一种尊名,不是真正的本名。

  “白括”,也只是形容“长子括”,而非真的就姓白名括。

  李教授这么一解释,陈翰立马就豁然开朗了。

  名字叫白括的人,确实不见于西周史料之中。

  但是,一开始陈翰是连蒙带猜的认为这个

  请收藏:https://m.wp99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