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2章 一年三熟_拔山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2章一年三熟

  “为何这么少?”长生放下了文书,很不悦的问道。如果是其他农作物也就罢了,但水稻这种高产农作物,绝对不会只上缴这么少的数量。

  在欲米、马铃薯和番薯未引进到中国之前,水稻是中国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宋朝的时候中国南方种植水稻的亩产产量是欧洲麦亩产产量的四十五倍,也就是同样长的时间内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进行种植,欧洲人能收获一斤麦,中国人就能够收获四十五斤的水稻。这其中有耕种技术、自然环境和选种育种的因素在内,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水稻的高产。

  主簿李和凑了上来,轻声说道:“侯爷,据我了解,这里每年上缴的粮食在在朱崖洲屯兵中已经是名列前茅了。”

  “就这样还是名列前茅?”长生有些不可思议的瞪了李和一眼,此时长生甚至开始怀疑,李和与这都统是不是早有勾结。以朱崖洲特殊的气候,即便是没有牛耕,没有先进的耕种方法,也不可能会有这么底的产量。

  觉长生目光锐利,李和吓得一哆嗦,顿时不敢再言语。

  李和虽然害怕,但是却没有心虚的表情,长生转念一想,又一次拿起了文书记录。

  “咦……”长生突然现了一个问题,屯田兵种出来的粮食,每年只上缴一次,而且都是在九月份。这一刻,长生想到了一个非常可笑的可能xìng。

  “你们屯田兵每年应该会训练四个月吧,都是几月训练?”长生开口问。

  “回禀侯爷,我们寻常都是在秋收后开始训练,一般是九月底开始,到次年耕末时结束。”都统答道。

  “那这么说你们每年只种一季稻了?”长生接着问。

  “都督说的是。”

  “都是何时耕种?何时收获?”长生又一次的问道。

  都统有些迷茫的愣了愣,他不明白长生为什么问这种最基本的农业常识。不过都统还是老实的回答说:“自然是耕、夏耘、秋收、冬藏。不过因为冬日里要训练,所以耕只能赶上一个末尾了。”

  “果然如此!”这一刻,长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朱崖洲水稻的产量会这么低了。

  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古人在农业社会初期总结出来的种植经验,后来甚至还被写入了战国和汉代的农书当中。而当时社会的中心是黄河流域,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活动范围也仅限于黄河流域,而后来东周、秦、两汉时期,黄河流域依然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域,所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主要是针对黄河流域所说。照搬到南方特别是朱崖洲这种地方自然是水土不服。

  另一点便是种植作物不同。在推广冬麦以前,黄河流域的人主要是种植粟和黍作为粮食作物,而这两种作物符合“g。同样的特点应用到原产与西亚的麦上面,虽

  请收藏:https://m.wp99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