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一章 实验步骤_身为法师的我只想追求真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着合成内啡肽最后一个步骤的完成,郑理手中的试管里新鲜合成了10ml的内啡肽。

  内啡肽一共有四种类型——α、β、γ、δ,其中β-内啡肽的活性5-10倍于吗啡,其他三种内啡肽的活性和吗啡一致。

  人类第一次发现内啡肽要追溯到1975年,这种物质脊椎动物的下丘脑会和脑下垂体一起作用而分泌。

  一直到2019年才由郑理发现人工合成内啡肽的路径,其中郑理合成的正是β-内啡肽,也就是活性最强的内啡肽。

  并且在论文中,郑理通过实验论证了β-内啡肽通过外服可以起到镇痛的效果。

  由于内啡肽是脑下垂体自动合成的,此前人们只知道其有镇痛作用,但不知道其镇痛效果在体外注射能否发挥作用。

  冷知识:人类发现吗啡的人工合成方法是在18世纪10年代,当时泽尔蒂纳发现可以将鸦片浸泡在热水和氨水中分离出吗啡晶体。

  吗啡的分子式是在1847年被推导出来,其结构式是在1925年被确定,其绝对构型是在1968年被证明。

  而直到两百年后,人类依然没能研究出有类似功效的内啡肽的合成路径,更别说结构式和绝对构型了。

  也正是因为这项工作的困难程度,郑理才能以纯新人的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

  之所以会如此困难,原因很简单,吗啡的分子式c17h19no3,分子量仅为,而α-内啡肽的分子量是,β-内啡肽的分子量是3400。

  β-内啡肽的分子量是吗啡的十倍不止,合成难度却不是呈线性增长,它是指数增长。

  在郑理发表β-内啡肽的人工合成方法论文后,李序林通过β-内啡肽的合成路径启发下,成功研究出α-内啡肽的人工合成方法,并成功将论文发表在cell子刊上。

  光靠围绕另外几种内啡肽的合成方法,都够发好多篇cell子刊甚至cell主刊了,这也算是郑理留给江城大学生物学院的遗产吧。

  郑理把刚合成好的内啡肽放进超低温冰箱中,然后继续合成另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郑理使用α-内啡肽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抗血清的双抗体免疫沉淀注射到小白鼠的垂体肿瘤细胞中。

  普通的小白鼠几块钱就能买一个,特殊培育出来的患癌症的小白鼠得三四百,指定癌细胞存活区域,像郑理要求的垂体出现肿瘤细胞的小白鼠要一千多。

  郑理继续将培养物与3h标记的氨基酸放在一起,将免疫沉淀培养基的试样进行等分处理。

  用内啡肽抗血清制备的[3h]苯丙氨酸标记的免疫沉淀物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了表观分子量为31000、11700和3500的三种形式的内啡肽;用ac

  请收藏:https://m.wp99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