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零三章 报应_四合院:我是杜守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影响可就太大了,等会儿单独和你解释。”

  杜守义确实高兴。有廖家洼的存在,建国就不用急着抢六六年春季征兵那一拨了。十六到十八正是他长身体、长技能、长知识的大好时间。能留在身边安安心心‘成长发育’,当然最好。

  要是过后顾玲这里暂时用不上劲也没关系,把他往廖家洼一送,以后该参军参军一点不耽误。

  还有棒梗,解旷,...

  今天看似是普通的一天,但对未来而言太重要了,杜守义的心里解除了一个大大的隐忧。

  二月九日,礼拜天。上午。

  “叮,宿主今日签到奖励为,‘Koseba’越前蟹开高盖饭X100。”

  ‘又到吃雪蟹的季节了?记得去年是二十份吧?’

  看了看不远的周晓白,杜守义默默关上空间。这种‘名物’还是自己家关起门享用吧。

  周晓白今天来学溜冰了。她还带着老爹的任务,要求杜守义的一幅字回去。

  这幅字当然要给,刘光福能早早定下一个参军名额还多亏了周副首长。人家可能举手之劳,但对杜守义而言就是份结结实实的人情。

  一件书法作品是‘一次完成’的吗?据说东晋是这样的。

  前文说过,那时简、帛、纸并存,书写依然保留着一些简帛的习惯。先写完,再稍稍修改。《兰亭序》上不就有涂改的?

  写完了瞄一眼,不是实在看不过去的那就这样吧,不会反复重写。当时讲究的是从心所欲,随性自然。

  但到了唐宋以后风气慢慢变了。苏东坡有时一封信要写上十来遍才能满意。

  到了现代,有些书法家会同一幅字写上几刀宣纸,直到驾轻就熟,完全形成本能。这个...忍不住多句嘴,人形印刷机?

  杜守义是‘一波流’。他和小北之间的尺牍往来都只写一遍,写错了涂改,即使败笔多多也不会写第二次,要得就是那份真实意趣。而且修改之后的章法、墨法的变化让一张小小的尺牍显得很生动。

  这也是他从王右军那儿得到的‘启发’。看多了右军真迹后,他对‘章法’有了颠覆性的新认知。书法不必求全求备要顺其自然。

  写字不是画画,可以反复修磨,它是一种即兴创作,有很大的偶然性。

  全神贯注,落笔无悔,这才是‘自然’。如果一幅作品为了主观最佳反复修磨成百上千遍,那哪来的醉书《兰亭序》?哪来的《祭侄文稿》?

  给周副首长的字也是这样。《答客诮》一遍完成,杜守义反复看了看,感到十分满意。他全力以赴了,这就是他此时此刻的最自然的状态。

  “就这张了,等墨干了再拿走。”杜守义写完对周晓白说道。

  一旁观摩的顾玲这时忍不住皱了皱眉道:“这么小?我还以为你打草稿呢。怎么不用宣纸呢?”

  面对丈母娘,杜守义耐

  请收藏:https://m.wp991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